首页  > 白求恩精神践行者  > 个人风采
白求恩精神践行者
个人风采

严喜胜 武汉市第三医院

发布时间: 2023-11-21 | 点击量:977


常怀济民志,妙手施仁心


  严喜胜,美国佐治亚大学医学博士后,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获冠心病介入资质。擅长心内科各种危重急症的诊断和救治。从事心脏病介入诊疗工作,熟练掌握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对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外周大血管介入治疗,独立完成冠心病介入手术8500余例。目前担任美国心血管协会(AHA)会员,欧洲Frontiers in Pain Research杂志评审主编、客座主编、主题编辑,武汉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及Brain Behaviour Immunity、Frontiers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CEPP、JNI、Cardiology Plus等国际知名SCI杂志同行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国家科技部评审专家、湖北省自然科学评审专家,深圳市科技创新基金评审专家,2015年入选“武汉市科技晨光计划”,2016年入选“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近年来,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达20.693,并在国际知名会议上发表会议论文8篇,主持国家自然科技基金(2项)、湖北省自然科技基金等项目10项,作为第一研究者,参与美国NIH重大项目(NIHP01、NIHR01)4项,一项成果获国际先进成果鉴定,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项。


图片


1.疫情防控方面

  2022年11月~12月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定点救治医院。严喜胜博士被医院临时任命为病区负责人,履行防疫责任,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医院下发的疫情相关各项应急处置流程,并结合科室情况,制定科室应急预案:“住院患者发现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应急处理流程”,和“工作人员出现核酸阳性应急预案”,并进行实战演练,针对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遇到突发事件时能正确应对。积极配合上级部门下达的支援任务,不计回报、不惧风险,全力以赴投入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上,以自己的行动诠释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付出彰显责任与担当,在抗击疫情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彰显了作为医务人员的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了医者仁心的高尚情操。


2.临床医疗方面

  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近10年,对心内科各种危重急症的诊断和救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外周大血管介入治疗,独立完成冠心病介入手术8500余例。成功完成325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手术(患者最大年龄91岁),成功率100%。积极开展心内科常见病及危重症的抢救和治疗工作,门诊及住院治疗有效率和治愈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图片


3.临床科研方面

3.1主要科技创新包括:   

3.1.1 发现治疗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靶点

  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原因之一。血运重建疗法(药物溶栓、介入、搭桥等)是急性心梗的主要治疗手段,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但是,血运重建不可避免的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严重的心肌细胞死亡、组织损伤加重、急慢性心衰,甚至死亡。据统计,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术后5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40%,死亡率高达9%~11%。严喜胜博士带领研究团队发现了miR-764/PDK1和miR-129-5p /SOCS2 axis信号通路参与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机制调控,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的重要保护分子,并揭示其作用机制,提出其具有成为新治疗靶点的潜力。该研究结合生物信息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发现miR-764/PDK1和miR-129-5p /SOCS2 axis调节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作用并揭示其新机制,提出miR-764/PDK1和miR-129 -5p/SOCS2 axis是心肌保护药物新的潜在靶分子,该发现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新方法、新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分子医学中心著名心血管再生研究所所长Stefanie Dimmeler教授在2022年《欧洲心脏病杂志》(影响因子:35.86)评价,“该研究揭示了miR-764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潜在治疗靶点和预警标志物,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及临床价值”。另外,该项目组将尼可地尔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治疗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肯定,安全有效,为临床上防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其他相关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潜在靶点及应用前景。   

3.1.2 优化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流程,建立ASCVD发病风险及预后预测模型

  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原因之一。然而。影响急性心梗患者救治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的时间延迟造成的,分别是病人延迟(从出现症状到拨打急救电话时间过长)、转运延迟(从接到急救电话到接触病人并完成转运时间过长)、治疗延迟(从患者进入医院到开始治疗的时间过长)。为实现院前患者端的心肌梗死心电自动预警,研发保心衣可穿戴心电背心,严喜胜博士研究团队在院领导及科主任支持下,建立武汉市区域的人工智能的心电算法判读系统。运行以来,该系统在心肌梗死诊断方面其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性达90%,94%,89%。胸痛中心,作为一种创新的急诊急救体系,通过多学科间相互协作,优化救治流程,为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赢得黄金抢救时间,从上述三个方面缩短患者总的缺血时间,打通生命的‘高速公路’,从而提高救治的效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据统计,武汉市第三医院5年共收治854例心梗病例,救治死亡率明显下降。在2015年时,急性心梗治疗死亡率是9.9%。该院不断优化院内急性心肌梗死现代救治体系,完善基层非介入医院以及院间介入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流程、提高患者在医院间的转运效率、缩短心梗患者再灌注治疗延迟时间,通过规范化、标准化胸痛中心建设,有效的改善了医疗服务,提升了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优化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流程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到了2021年,死亡率就下降到了2.5%,已达到国际理想状态3%以下。另外,严喜胜博士研究团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预测研究,模型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更加适应当前我国人群心血管病防控需要。为了方便基层医务人员及普通百姓的使用,促进成果转化应用,项目组建立ASCVD发病风险的预后预测模型,便于快速准确的识别心血管疾病高危个体,有助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以及临床医务工作者提早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我国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师开展ASCVD防治实践,为今后我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的更新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来自中国人群的科学依据,并且2022年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3.2 主持课题及科研成果产出

  严喜胜博士留学回国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湖北省卫健委项目1项,武汉市科技局项目3项,武汉市卫健委重点项目2项,参与美国NIH重大项目(NIHP01、NIHR01)4项。近年来,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0.693),并在国际知名会议上发表会议论文8篇,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


图片


4.教学方面

  严喜胜博士,作为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抗击疫情的第一线,面对数以百计的患者,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每天工作到深夜。虽然身在前线,作为研究生导师,严喜胜博士仍然牵挂着每个学生的科研和生活,只能在深夜里指导学生,安排实验进程,帮助所有研究生修改文章,经常每天只睡1小时。严喜胜博士专门抽出时间,线上参加组会,为即将毕业的研三学生预答辩,为每个学生的课题提出指导性建议。在疫情面前,严喜胜博士毫不退缩,勇于担当,并教育自己的学生作为医学生,要迎难而上,为国家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严喜胜博士身体力行地影响着每一位研究生,彰显一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担当与作为。另外,严喜胜博士积极参与医院教育处组织的的各项教学任务和活动,通过每季度线上/线下举办《心脏介入及康复论坛》和举办《心归律》继续教育学习班等,心内科共完成市级继续教育项目4项。教学相长,扩大了科室的影响力,促进了临床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思江



上一篇:毋会芃 晋城大医院

下一篇: 潘佳蔚 第一人民医院